英语教育问题始终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英语教育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有关英语教育问题的讨论大多集中在英语“教学”层面上,讨论英语教学的目标、方法和重点问题。
英语教育属于国民教育。把一个学科作为国民教育要考虑三个方面: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国民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需要多大比例的国民具备这些素质;组织资源实现教育目标的能力和方法。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需要与实施教育的重点有偏差,不仅目的达不到,而且投入产出效果差。个人认为我国英语教育这三个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
首先,要求国民主要具备哪方面英语素质是含糊的。
把英语作为中国人需要掌握的语言,其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由于以英语为载体的文献和语音资料是世界文化,科技方面水平最高、最多、最新的资料。不掌握这种语言,会使国民获取先进文化和技术的能力降低;其二,由于英语使国际流行交流语言,要与外国人交往需要会英语。也就是说要通过掌握英语,对世界最主要的信息流进行“获取”和“交流”。在这两个目的中,获取比交流重要。能否顺利听懂和阅读代表文化科技主体的语言严重影响国民素质。我国解放初期为什么要进行大规模的扫盲?因为汉语书面语言是知识和信息的主要载体。少数民族的孩子为什么要学汉语?因为以汉语为载体的文献和语音材料远大于翻译成民族文字的文献和语音材料。如果仅从“保留民族特点”角度出发不要求少数民族孩子学汉语,实际会使少数民族处于不利地位。用非母语交流也重要,但相比获取信息的意义小,原因是现阶段非母语交流的事件少。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这个定义肯定是正确的。但学习一门外语的目的不一定只是为了“交流”,更主要的往往是为了“获取”。
其次,中国英语教育的方法肯定出了问题。因为投入产出的效果很差。我国英语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受教育的人数很多,但最终实际能够应用英语的人很少。这一点很像建国初期对农村进行的大面积扫盲—接受扫盲的农民很多,但绝大部分都返回为文盲,只有少部分具备阅读能力。即使做一个乐观估计,我国目前仍然保留和可能保留完整英语能力的人也不超过1500万人。就是说有6亿多人,占总数97.5%的人已经或正在返回为“英语文盲”。按初、高中各3年,大学4年接受了英语教育,国际和个人总计共进行了约25亿人/年的英语教育。每个学生每年国家和个人为英语学习平均花费应该不少于100元人民币,总计投入约为2700亿人民币。而其中97.5%等于或接近扔掉了。这还不包括可用以学习其他学科的1.3万多亿学时的机会成本。
对于英语教育普及到哪个层面,讨论起来很困难。因为个人很难把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英语需求的关系。但是,英语教育“返盲”的问题是十分明显的,值得国民反思。